搜索
首页 > 天府教育 > 正文
以学生为中心,用思考带动思考——故事中的育人智慧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04-18 10:34:31    浏览量:

(绵阳九中 孙红梅)


       
这一次课,李镇西老师分享了七节公开课,从《我的老师》到《山中访友》,从反复演练,精雕细琢到返璞归真、从心所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级教师的炼就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在《山中访友》体现得最突出,李老师给这堂课的定位是和学生一起平等地研读。

李老师在教学在《山中访友》时是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呢?

首先、重视阅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山中访友》的教学有三个流程:整体感知一一揣摩语句一一质疑问难,在这三个流程中,核心的一点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一一去共鸣。读出问题:与作者与老师平等对话一一去反思,去质疑。重视阅读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有精神上的成长。

其次.课堂民主,让学生与老师与作者平等对话。无论做班主任还是做语文老师,李镇西老师都将的民主的观念一以贯之。“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要求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勇气。执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李老师不断引领学生去体验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自然而然地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本文写作上的拟人手法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感情使然。

再次, “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包括老师的生活阅历,专业素养,阅读视野对学生阅读心里的把握。李老师博览群书有很高的素养;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高屋建瓴,成竹在胸;老师有真知灼见,头脑敏锐,有大爱有育人的智慧。使老师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可是,李老师执教《山中访友》不要说备课,连这篇文章都没有读过啊,又是如何让这堂课成功的呢?要知道,放在我们身上,不要说上公开课,就是随堂课也不敢这么操作。当然,这并非李老师有意为之,而属无奈之举。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翻阅教参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积月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总之,功夫在课外。看起来教师似乎没有备课,实际上终身都在备课,他上一节课调动的是一生的学养。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是由语文课的特点决定的。李老师发现语文是很适合学生自学的学科,于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在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说一说中不断提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老师上《我的老师》,几乎就是一场师生排练好的一场演出,学生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反复排练,甚至在课堂上表演太用力,需要老师用机智去化解可能给听课老师对课堂真实性的质疑。

这其实可以理解,年青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还有获奖的压力,许多课都是这样打磨的,大家心知肚明。

之后《孔乙己》上得比较自如,这堂上得了一等奖的课,李老师并不满意,他认为课堂的环节太过完美,学生的表现也并没有超出自己的预设。

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参加国家级比赛,李老师开始挑战自己,他表示:“宁可上一节没有获奖的改革课,也不要上一节四平八稳,无懈可击的获奖课。”

他教学的顺序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打乱自己预设,可以不顾及一堂课是否完整。 但是他又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把学生的认知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度的。把教书和育人无缝衔接在一起。

在学生问道: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不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发生了什么问题?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永垂不朽”?他没有像通常老师那样以问题超过了语文学科的范围搪塞或回避过去,而是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调动平生所学,以满腔的热忱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但是这堂充满思考的真课却并没有得到评委的认可,这段经历让李老师对赛课产生了怀疑,认为研讨学习开放课堂无可厚非,对为获奖而上的假课表演课表示深恶痛绝,从此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赛课。从此,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断走向自由、民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做教参的传声筒,吸引学生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教师的个人魅力。

公开课是否应引领学生思考呢?

最近这几年听过不少的公开课,这些课都有一些共同点。表面上,这些课花样翻新,上得很精彩,但由于教师不注重阅读,个人成长很有限,个人魅力不足,上课依赖教材和各种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学法指导上都十分久缺,课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

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没有善于思考的学生,又何来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学生给出来答案即便不够正确,但是经过了思考,也比四平八稳的正确答案有价值。

如何认识公开课的价值呢?

一般来说,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随堂课必然不差,随堂课上好的老师,公开课也会上得成功。 公开课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一个教师在专业上有所精进,在课堂教学上就不应该拒绝公开课的淬炼,李镇西老师的成长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我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青年教师的舞台,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由于青年教学的时间短,课又经过反复打磨演练,假课表演课大行其道,很少有个人的风格的课。看不到教师成长的过程,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有限。

去年我在区上公开课,正是在打磨的过程中促使我不断去反省,老师们的意见像镜子一样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这堂准备了一个多月的课,虽然上得如行云流水,虽然坚持了自己的思路,虽然上课前并不认识学生,更谈不上演练。但对学生听说读写产生的影响却并不大,随机生成的东西并不多。

正如几次宴席不能让人身体健康一样。再成功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影响都很有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功夫都在一堂堂朴素的家常课上。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