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医卫 > 正文
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作用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11-27 12:51:44    浏览量:

       一、前言

       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系统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不仅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无形之中树立起了医院的科技形象。因此,医疗业务应用与基础网络平台的逐步融合正成为国内医院,尤其是大中型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但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加持,能更快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二、建设历程

      自2011年“十二五”开始,从国家层面就已经在开始布局医疗信息化发展,“十二五”时期(2011-2015)的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到“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平台化建设,整合医疗子系统,区域信息互联互通和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再到现在“十四五”时期(2021-2025)普惠数字化建设,加快平台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深化新场景、新技术运用,推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等等政策的出台,都在大力发展医疗机构信息化。

       三、基层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推动了基层医院的发展。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支持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往往面临财力有限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信息化建设。购买和维护信息化设备、软件和系统需要一定的投资,而有些机构无力承担这样的成本。

       (二)技术人才短缺

       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系统的实施、运维和支持。然而,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患者数据,如病历、个人信息等,因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些机构缺乏严谨的安全措施和隐私保护机制,容易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四)系统互通与标准化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系统往往存在互不兼容的情况,无法实现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这也导致了信息孤岛的问题,限制了信息流动和协同工作的效果。

       (五)信息化意识和培训不足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不够重视,缺乏信息化意识。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医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操作不熟悉,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四、主要作用

       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基层医疗机构在病历管理、医疗资源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健康管理、医疗知识和教育、诊断辅助、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一)提高诊疗效率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就诊预约系统、在线问诊等数字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病患等候的时间。

      (二)提升医疗质量

      通过大数据技术,医生可以更好地对病情进行分析和预测,进一步提升治疗质量和病患满意度。AI技术也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病理判断,降低人为错误。

      (三)便捷远程医疗

     信息化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远程医疗,医疗专家可以为基层病人提供及时的医疗咨询和治疗建议,缓解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

     (四)预防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信息分析,可以有效预警可能的流行病或其它公共卫生问题,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五)加强管理和监督

       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进行内部管理和监督,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病患的治疗权益。

      (六)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健康教育纵深推进,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卫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七)数据支持决策

     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制定和调整策略,以更好地匹配服务与需要。例如,可用数据预测流感峰值期,以便提前增加储备或改变工作人员的排班。

      (八)改进慢性病管理

     信息化可以改进病患的长期追踪和管理,特别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电子病历的使用使得医务人员可以追踪病患的就医历程和治疗反应,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提醒病患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药物治疗。

     (九)优化病患体验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如电子支付、线上预约、线上申请检察报告等,患者可以避免在医疗机构中排长队,减少了实际就诊中花费的时间。

      (十)信息共享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能够更好地与高级别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共享,有助于跨机构的高质量诊疗,方便病患的转诊。同时,也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十一)提升培训效果

      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随时获取最新的医疗信息和技能提升。

      五、建设思路

       (一)问题改进

       通过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持续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相关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和技术供应商等也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

      1.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助,降低信息化建设的经济负担。

      2.技术人员培养和支持

加强培养和引进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3.加强安全和隐私保护

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益。

      4.促进系统互通与标准化

推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鼓励基层医疗机构采用兼容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互通和共享。

      5.提高信息化意识和培训水平

开展信息化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技能培训,确保信息系统的有效使用。

     (二)实施步骤和思路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合适的系统选择和定制,充分的培训和推广,严格的数据安全和保护,以及持续的优化和改进。通过科学有效的布局和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实现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1.制定信息化规划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评估当前医疗服务的现状和需求,确定需要实施的信息化系统和技术,并确立实施的时间和步骤。

     2.建立信息化团队

     组建专业的信息化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等,负责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管理。确保团队成员的协调配合和相互补充,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要求。

      3.选择合适的信息化系统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信息化系统和软件。可以进行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与多家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对比,选择性价比高、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系统。

      4.进行系统定制和集成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选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定制和集成。确保系统可以满足医疗机构的具体业务要求,并能与其他现有系统进行无缝集成,以实现信息流和业务流的无缝连接。

       5.进行系统培训和推广

      在系统实施之前,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信息化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推广和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信息化意识,促使其主动使用系统。

       6.强化数据安全与保护

      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敏感医疗数据,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加强数据安全和保护措施。采取防火墙、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和备份等措施,确保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持续优化和改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医疗机构持续关注和改进。定期评估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效果,收集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适应医疗机构发展和变化的需求。

      六、信息化建设目标

      通过信息化建设,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业务信息功能;支撑医务人员临床应用;实现全对象、全维度、全过程的医疗管理和人、财、物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医疗协同;促进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应用;以移动医疗为应用基础,提升医疗服务与管理;统一规范、安全可控,实现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溯源,确保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平台基础,实现数据治理与信息共享。为居民提供就近、优质、高效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成都市新津区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