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旅游 > 正文
历时最长的烂尾楼——阅江楼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7-15 21:51:46    浏览量:


袁晓辉(四川)


  初夏,气温还比较适宜出行。我们去了一次阅江楼,以满足到南京半年多来还没有看过长江的心愿。

  阅江楼,坐落在南京下关长江西南面的狮子山上。狮子山海拔高78.4米。我们从八字山沿城墙拾级而上,登上了狮子山山顶。

  阅江楼最初建于1374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修建。并为此写了《阅江楼记》,并命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写了《阅江楼记》。阅江楼地基打好以后,朱元璋又下令停建楼。实际有记无楼。阅江楼成了烂尾楼。

  开始,我以为阅江楼是明代古楼。登楼方知现在的阅江楼建于1997年,2001年9月建成,结束了六百多年有记无楼的局面。而阅江楼的名声,靠的还是朱元璋君臣的《阅江楼记》。其文被镌刻在汉白玉上,立在狮子山上,阅江楼旁,用古香古色的亭子保护着。


  狮子山雄峙长江边,滚滚长江东逝水,看到了东吴的兴衰,东晋的混乱,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大明靖难的烽火,民国总统府的落日。唯有狮子山依然雄峙,唯有长江依然浩浩东去。或许这就是当年朱元璋修楼后停建的初衷。

  如今的狮子山上,坐落着阅江楼、阅江楼记碑亭、孙中山观江亭、阅江楼鼎、历代名人游览狮子山的墨宝碑林、炮台等建筑、文物、遗址。而这一切都掩映在树草花丛中。只有阅江楼像独立的金鸡,傲视群楼,远处唯见其雄。因为阅江楼在狮子山之巅以七层五十二米之高俯瞰长江,俯瞰南京老城。

  站在阅江楼六楼的观景回廊向西北望去,长江永不疲倦地向东流去,江上百帆千舟来来往往。这是黄金水道,舟楫穿梭,运输繁忙。眼前两岸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长江的壮,被高楼消减了一些;但是江面的忙碌,却今非昔比。遥想当年,登高望远,只见惊涛拍岸,天堑横艮,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何其壮哉。

   狮子山面对的是下关江面。这里有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印记——英国军舰皋华丽号曾经在下关停泊,清政府在这艘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狮子山上有炮台,却无法阻止条约的签订;长江有滚滚江水,却无法阻止外国军舰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眼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繁荣、一片和平、一片安宁。外国军舰再也不能进入我们的内河,他们有了深刻教训——紫石英,他们面对的是站起来的中国人。

  狮子山右侧,南京长江大桥横穿江面。这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虽然那是在非常年代,全国多数企业停工停产,各个城市武斗不息,建桥的工程一直没有停止。据说竣工验收时,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调动坦克通过大桥,检验大桥质量。大桥留下了时代的印记——桥头堡的“三面红旗”雕塑还是历历招展,峥嵘岁月何曾逝去。南京长江大桥修建好以前,火车过长江需要在浦口上渡轮。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火车、汽车、行人都可以通过大桥过江。在这里也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宏愿。

  我们脚下的阅江楼,是用钢筋水泥按照中国传统楼阁样式修成。保留了明代的斗拱、飞檐、窗棂、藻井风貌。紫红色柱头门槛,紫红色镂雕窗棂,古朴大气。横梁藻井,彩绘精细,色泽鲜艳。楼高七层,按照明四层,暗三层修建。飞檐角上挂有风铃,外观古香古色。在第四层、明一层楼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进入大厅正门处,有一副双面苏绣,名曰“江南四大名楼”。分别绣了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和阅江楼。阅江楼与邻近的阅江楼鼎、历代名人碑亭、孙中山观江亭、朱元璋《阅江楼记》碑亭风格一致,形成了整体景观。临江的山门建有牌坊,五阶百多级石板阶梯直上山顶,气势庄严。建筑群周围,绿树参天,修篁茂密,花草争艳。

  阅江楼之所以成为名楼,主要还是朱元璋和宋濂的《阅江楼记》。两篇散文,用一块汉白玉镌刻在正反两面。修有亭子保护这块汉白玉。亭子有副对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其中,宋濂的《阅江楼记》讲述了阅江楼的来龙去脉“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然而,六百载有记无楼,现在才名至实归。


  长江水,江流滚滚,万世不竭;狮子山,山峦叠翠,春秋轮换;阅江楼,江流楼立,阅尽兴替。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