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北京墨笺香文学社高级社员 蒲宇伦(四川兴文)
我和培芳家兄曾有微信交流信息,去年初就失去了联系,多次从微信发出问候文字一直没有回复,心里就在暗默,或许这位耈龄老翁已离开了人世。后来从一位与家兄同祖的小弟那里证实了我的推想。家兄己于初夏辞世,享年94岁。
蒲培芳(字世尧)出生于四川古宋枇杷树。1949年毕业于敘永高中,50年参加志愿军入朝,任文化教员。停战后组织推荐考入山西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从教,后调贵州遵义四中教外语。酷爱文学对格律诗词颇有研究,主编“杏园〞并主编出版三顶楼诗社《困学诗词》。退休后创作了诗词数百首,其作品分别收入《当代中华诗词辞典》,《当代中华词海》,《词坛百星》,《百家绝句》,《当代唐风三百首》,《新中国诗词三百家》…优秀作品获过多项奖励,其优秀作品被收入中华诗社《华夏情》… 培芳是川南蒲氏枝祖系第十七代(裔孙,对故乡家族文化研究十分关心,将创作的《望海潮.古宋枇杷树邨述古》一词手书存列于祠堂。这首词上阙高度概括了蒲氏几千年的历史,认可衣为我们的得姓始祖,帝舜是我们的脉缘始祖,入川始祖蒲枝落业永宁五百多年来己繁衍到24代,人丁兴旺。词的下半阙概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全词108个字,概括了那么多丰富的内容,充分表了达对国对家族的情怀。这首词已收录于《蒲氏文化》。
培芳家兄收录于《当代祠坛百星佳作选》里有20余首,收录于《当代百家绝句佳作选》里有30余首,《杏园》刋岀的诗词100多首,晚年的创作成果丰硕,字字推敲,句句酙酌,水平极高,可見文学和史学的知识渊博,功才甚深。 培芳兄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在《朝鲜战记七绝》中写道:
一,过江桥
汉空明月照韩关,
鸭绿江桥秋色残。
戎马出征家国事,
白山南望雪枫丹。
二,白云山
鏖战白云山外山,
敌盔作釜雪中歺。
征衣点点殷花瓣,
拂去烟尘带笑看。
这两首绝句真实记录了入朝作战当年的艰苦,无数先烈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壮烈牺牲,在天寒地冻的坑道中,战士烹雪,热水一口也是战地特有的温馨享受。
家兄走了,留给家人的家族的是他用心浇铸的一首首诗词,他的学生们怀念他,家族的亲人们怀念他。家兄曾赠我一本《文心雕龙》望我认真研读,因为他知道我文学功底浅薄,写出高水平的格律诗词很不容易,努力把散文写好也就不错了。所以我一直没有认真去钻研律诗。
收集整理培芳家兄的诗词作品一来是学习,二来是宣传蒲氏家族中的诗词贤才,佼佼文人,弘扬优良的家风,启迪和教育来者。
蛇年的正月初六,雨润大地,春意浓浓,在兴文古宋镇双凤山村的枇杷树蒲氏宗祠,装饰辉煌庄严,彩旗飘扬,礼炮震天,人声鼎沸。来自云贵川渝的500多名蒲氏家人,齐聚一堂,他们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多岁的小孩,青壮男女为这个族群的主体。许多支系的家人黎民即起,不远数百里之遥驱车赶来,为了一个目的:参加宗祠复光的庆典和新年团拜祭祖。我姓蒲,我骄傲,我的先祖在宗祠,我的根在这里,我们的血管流淌着衣子的血液,赓续着入川祖的基因。
祠堂的集贤堂展桌上,一群青壮在翻阅着记载家族历史的族谱和蒲氏文化资料。一位身高一米八几的小伙,站在一幅中堂面前,惊呀地喊着“妈妈!找到了,找到外公的书法了!”我惊奇地问?小子伙你是哪来的?他说,我是和妈妈外婆舅舅一起从遵义赶来的。高个子小青年把妈妈找过来给我介绍。她自我介绍:我是蒲培芳的大女春桥,老爷子身前一直牵挂着蒲氏祠堂,亲笔将他作的《望海潮.古宋枇杷树邨述古》书写成五尺中堂,寄回故里。这首词既记叙了培芳老人的人生历史,也叙述着蒲氏家族的源流。培芳是我尊敬和崇拜的家兄,中国有名的诗人,是家族中的贤德人才,一直关心和支持家族三修文化活动,曾捐出一个月的养老金修建宗祠。
春桥侄女对我讲:老爷子临终前留下的遗言;要我们姐弟俩带着母亲回阔别数十年的故乡一是参加枇杷树宗祠落成的庆典,二是看看他出生的老屋。
我们回家了,回到老爷子的血地,参加了宗祠隆盛的庆典,参观了家父出生的老屋。实现了老爷子生前的夙愿,让他老人家在天国也得了安慰。
写到这里,我这位奔九的老人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培芳兄,你的儿女们如此孝顺,你的老伴还如此贤淑健康,你的故乡处处是新修的小楼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你出生的老屋还保留正堂,作家教家风教育的基地,你的夙愿实现了,你的在天之灵也得到了慰藉。你留下的几百首诗词将编印成册,作为蒲氏家族的文化财富,长留宗祠以育后昆。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