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开头语;北方的农村多成村落人口比较集中,南方多为山区或丘陵地,农民居住分散,山一家水一家,十里八里多有小集镇,是为附近几个村政治、经贸、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小集镇的形成与那里的农耕发展紧紧相连,小集镇的发展兴旺离不开四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笔者认为南方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小集镇的发展与繁荣,小集镇的经贸文化、教育、健身体育等的建设发展应起到乡村振兴的服务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小集镇的许多居民都是农民,有的是一边经商一边务农,有的小集镇建立了社区,有的就是村民委员会管理。
回忆家乡那条小街,希望继续弘扬那里淳朴的民风,弘扬那里的传统文化、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保护好那里的文物古迹。努力打造成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家乡那条小街深深地刻在童年的记忆里,而今依旧缭绕在脑海中。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木架结构,小青瓦盖顶的街坊,街檐较宽,便于摆摊。逢着赶场的日子,小街上一打早就热闹起来,外来的小商贩,布摊,杂货摊,一个挨着一个摆出五花八门的货物,茶馆,常酒店,开馆子的,卖白糕,馒头,包子的都是坐商,设有内堂;布摊,杂货摊,一个挨着一个。街道只有一、二丈宽,赶场的乡民们拥挤着,有叫卖的,有招呼人的,场齐的几个小时人声鼎沸,很是热闹。三天望一场,小街上常驻的不过百十户人家,有的是半边农民,大多靠做生意赚点小钱维持生计;最殷实的是下场口王氏堂族有三百多石田租,其次是开油,米,染三坊的刘善人收入也算二三号,再就是开中西药店的谢子高,从外面学了些医术,看病处方,卖药人气旺,经济收入也挂得上号。
小街的上下场口修有雕楼实木的栅门,厚约三四寸,有打更的专人管理,早晚要开关,据说是戊午年间防土匪采取的措施。
离小街下场口,百余米是莲花山古庙群,大山门进去是戏楼,两箱是12殿,阴森恐怖,再上去是大雄宝殿,背后的东皇殿民初就改办了学校。
下场口左面的菜园山上有一座九层高的白塔,四围层层叠叠有葱翠的竹林,桃梨树林。正场口有一座建于嘉庆年间的双节石牌坊,高2·9丈分四层,顶上刻有御批圣召。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沧桑,风吹雨打,虽然雕刻的文字和图案都剥落了许多,但牌坊的厚重壮观,雄伟挺拔依然存在。而今作成为省级文物保护,也成为何氏家族 传存节孝家风的历史教材,清明时节还有为牌坊披红挂彩的。 牌坊前面过去是一个大坝,四角有株黄果树,枝繁叶茂,参天的树枝互相交挫,形成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风挡雨,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常在树下乘凉,小娃娃们在老黄果树下,斗鸡玩蛇抱蛋,好一个天然乐园。逢场天这坝子便成了猪牛羊交易的市场。
古庙,宝塔,古榕树群,石牌坊互相陪衬,互相辉映构成了小街东口一幅古朴壮丽的风景,一幅天然的国画。
而今,除了骨梁坚硬的牌坊尚存,别的都化为乌有,只有从记忆中去寻找。
小街的西出口有座关圣殿,庙前是一个石板铺就的坝子,逢场天
这里特别热闹,算八字看相的,推人人宝的,耍杂技卖打打药的,卖麻花糖葫芦的都集中在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关圣殿供奉着红脸关公,旁边站着黑脸周昌,是人们心目中最受崇敬的武将。殿门前是一排排青石台梯,夏日的旁晚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常坐在台梯上听老和尚讲故事。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就是从老和尚的口里听来的,记忆分外深刻。
小街的民风民俗最浓的要数过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焚香秉烛,摆上糕点果品,希望灶神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禀告些人间好事,保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除夕家家户户要挂红灯,贴春联,吃团圆饭。赶黑都要去井里挑银水,水缸要装得满满的。新年初一要烧子时香,祭奠祖宗。初三才开场做生意,初九开始上九,小街两个场口,中间都要竖立起高高的灯杆,晚上点起九皇灯,老远老远都能看见。正月十三开始出龙灯,耍灯人都是经过挑选的,身强力壮,勇敢有玩转龙灯的技巧,那时除了火炮,还有自制的犁花,铁花威力很大,耍灯人光着背头戴小草帽。龙灯耍到那家门前就要烧花,打发喜钱,这三个晚上是小街过年最热闹,最令人兴奋的晚上,元宵过后大年就过完了,然而春天万象更新才开始。过了二月初二,龙抬头,才正式开始派上春种农活,乡场也开始繁华起来。端午节,小街赶场分外热闹,卖蓼叶粽子的,卖草药的,卖雄黄香面的,卖草药的小摊贩以耍蛇为招揽生意,青蛇,白蛇,菜花蛇只有赶端阳场时才看得到,小孩子最喜欢挤在人群中看热闹。阴节,农历的七月十三,有给去世的老人化伏烧纸的风俗,这天晚上小孩子是不许出门的,因为大人怕碰上鬼,其实鬼根本就是乌有的事。小街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首推玩友邦,中街的亢氏茶馆里,逢场的晚上,点着煤气灯,一套人马十多个,打的是川剧锣鼓,清唱则子戏,有什么“空城计”,“二郎探母”,“马房放奎”等等,茶馆座无虚席,每座开一碗茶钱,作老板的收入,有时听老宏头说评书。过年过节也有外地川剧团来演出,地点在禹王宫的戏楼上,好几个晚上才唱完一本戏,听众有来自四乡的乡绅和农民。
几十年过去,儿时小街的模样已经面目全非,昔日的老街坊邻居,已经所剩无几,儿时的朋友更是所剩无几,新生的一代二代几乎都不认识了。小街已经被一排排楼屋代替,新区在不断发展,人口也增加了几倍,变成了一个商业繁华的小集镇,庙宇变成了教育园区。离小街几公里就上高速公路,几个小时就达成都或重庆,离小街不远,穿过本镇的成贵高速铁路更给人们出行带来快捷舒适与方便。
时代在变,家乡在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思想观念都在变,一成不变是守旧,变是自然的规律,但愿家乡的小街同大千世界一样变得越来越美好!愿家乡成为圣洁的永开不败的莲花!
而今乡村振兴,小集镇成为乡村政治,经贸,文化的中心。发展小集镇,将起到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兴文老科协蒲宇伦)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