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文学 > 正文
陈永强:胡市,古老而神奇的故乡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8-23 09:36:24    浏览量:

陈永强(四川)


       山水镶古镇、水墨画川江。源远流长的沱江一路欢歌流经成都、简阳,穿越内江、自贡,进入泸州境内,与濑溪河交汇于胡市场。此两江交汇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环境优美、土地丰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具有古老而神奇的川江古镇美誉。

       据《直隶泸州志》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胡市场便是沱江与冱河(今濑溪河)交汇处的一大草市。场虽弹丸,然瞰泸阳、通成都、际长江、襟泸渝,系泸县(泸州)保障所在。每日舟楫上百艘浮江而至,下水船划桨,上水船拉纤,川江号子不绝于耳,百川贸易迁徙之人往来络绎,必停泊于此,成为川江上极为重要的交通码头。

  千百年来,沱江、冱河拍打着二水环绕的古镇。波涛曾颠簸过北方蒙古军队的战船;这里的浪花曾映照过太史公杨升庵偕游冱河的英姿;这里的渡口曾荡漾过南来北往商贾的中盐棒;这里的古道上曾留下了清道光翰林院大学士江国霖、川官黄鲁溪、举人陈耀庚、陈英、高僧义芳、仲月之足迹。在冱河岸边的玉龙古刹大山门石柱上,翰林院大学士江国霖书写的对联“玉垒共浮云千秋不变、龙潭呈皓月万象俱空”,横批“慈云普荫”等大字刚劲有力,如今手迹仍可鉴赏;在百花渡岸上有辛亥革命先驱佘竟成领导的泸州同盟会战将冯显廷将军公馆遗址。时有文存:“两江览千帆,龙虎卧深潭。岂知泸南城,桃花闹翻船。军民气吞吴,官兵誓灭胡。试看胡市渡,百姓枕金戈。”

  明代中期,胡市已成为一个由水运交通滋养成长的古镇。胡市水陆码头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居民殷阜、第宅临江、甲于三泸的风水宝地了。胡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与沱江之上的简阳的棉运、内江的糖运、自流井的盐运以及冱河上来自荣昌方向的粮运、油运、煤运、酒运等行业的兴旺分不开的。每天从官道上运来的货物堆积渔码头上船,运往下江(长江中下游),又从下江运来的物资在此中转。胡市场沿河粮铺、米铺、茶铺、糖铺、盐铺、柴铺绵延数里,逢场天更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由于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从明以来,在胡市周边兴建了九宫十八庙,其中就有嘉靖十五年,训通和尚始建的玉龙古刹;地方圣贤先后建起了玉皇观、北音庵、武显庙、天后宫、来龙寺等。无论庙会与否,外地无数信男善女,吃斋念佛之人以及迁客骚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祈求上苍保佑或叙事言志,借景抒情。成为各种文化汇集、交流重要场地。特别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四川同盟会发起者要传送各类檄文或号召书,往往就用木板刻上文字放入沱江河,让木板顺江而下传递信息。当年胡市同盟会先驱冯显廷将军收到这份“水电报”,及时赴泸转告佘竟成先生,才做到了泸州与成都遥相呼应,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每年商会要请戏班子唱大戏,端午节船帮举办龙舟竞渡,中秋节绅士们举办“耍香宝”、“清教会”,春节年年要立大灯杆,耍龙灯火龙烧花。还有川剧玩友的兴起,推动胡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沱江文化的繁荣与兴旺。有诗云:“胡市水光绕,三更闻楫声。两岸鱼火红,江上万家灯。水岸成一市、舟船向泸渝。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胡市渡可谓名垂青史。

       紧跟时代步伐,英杰层出不穷。土改后农民分得了田土和房屋,过上了安定生活。但随着各家各户劳动力有强有弱,四大农具的参差不齐,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为此党中央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抬滑杆出身的农民岳元清,心领神会中央精神,率先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又发展成初级社至高级社。贫困户再不受劳力缺乏、四大农具不全的困扰,大家都集体出工,评工分计酬,有效防止了两极分化。为此胡市岳元清高级合作社成为川南地区的先进典型。地委派干部来社蹲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岳元清社长成为川南地区的先进劳模代表,五十年代初还上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

       进入六十年代,发展实体工业成为重中之重,胡市人民利用优质的濑溪河水和本地红高粱作原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釀造出蜚声海内外、享誉全国白酒的玉蝉大曲,多次走进西藏、深受藏民爱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巴山蜀水,九十年代初胡市玻璃厂研制成功,烧制出优质的各类酒瓶,各地酒厂踊跃订货,产销两旺。这就形成了胡市两大支柱产业,保障了财税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中,镇党委、政府带领来寺村人奋发图强树起了样板。他们在20多年前就瞄定产业振兴目标,与泸州老窖公司合作发展红高粱产业。2002年只种了100亩,到现在已发展到4100亩,实现“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其间花大力培训指导农户按老窖公司要求科学种植红高粱。2022年全村红高粱收入达630余万元。成功创建市级红高梁园区,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获国家级示范村殊荣。他们又大力抢抓水稻栽插,今春干旱栽不下秧子,村两委急村民之所急,想尽千方百计让电灌站起死回生,给农户送去甘甜的濑溪河水,农民笑逐颜开,想方设法种满种尽,为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中国粮出份力。还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彻治濑溪河污染。他们向着“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目标,继续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是一个过去十分偏僻、边远、贫穷、闭塞的小山村,离镇政府足有10多里路远,且没公路、不通车。如今通上了公交车,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旗帜,这正是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铸就的辉煌。条件最差的村尚能如此,其他村有何难哉?

       当下,勤劳勇敢的胡市儿女,沐浴新时代春光,正热火朝天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胡市新篇章。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胡市镇,古老又神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永远是我心中那片美丽的“桃花盛开的地方”。我将永远为你歌唱。(陈永强)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