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文学 > 正文
何念芯:何方是归处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04-19 17:40:20    浏览量:


何念芯(四川宜宾)


  蔡崇达曾在《皮囊》里写道:“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这一句话涵盖了我们当今社会的现状。徘徊于家乡与他乡的游子,既有着离开家乡的牵念,亦有奔向理想的向往。而方言的背后,是乡音,也是乡愁。

  很多人因为学业工作家庭,被迫离开了祖宗世代居住的地方,客居他乡,而乡音就成了他们最珍贵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家乡记忆。太多的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之久,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儿时的一幕幕生活情景会不自觉地浮上心头:小伙伴阳童谣声,大人们滔滔不绝的故事连播、婺剧高亢而悠扬的唱腔……对于中国人来说,方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童年的底色,是无法割舍的血脉纽带。无论走得多远,熟悉的乡音总会帮你找到归处。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太多人为了交流的需要,放弃了乡音,用普通话作为日常的交际工具。在年节时,他们偶尔回到故乡,听到许久没听到的“乡音”,见到血脉相连却鲜少联系的亲人,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而新的一代小孩,因为从小说着普通话长大,与父辈们的乡音更是没有了情感的关联。在这样的发展下,涵盖着乡愁的“乡音”逐渐远去,成为了人们无须挽留也无法挽留的必然,让人大为唏嘘。

  而跟随他们远离家乡的老一辈,也无法适应这种改变。方言是母亲唯一会的语言,是母亲和社会进行沟通的唯一桥梁,离开了方言环境,母亲根本无法和外界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及时的输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每天只有父亲用她的语言和她说话,虽然儿子也能懂她的语言,但仅限于听而已。如果有一天父亲不在她身边,她就会沉默不语;如果儿子也不在她身边,她就会感到异常的孤独。

  要如何传承我们的方言?要如何防止中老年人因语言不通与社会脱节?要如何将乡土记忆与现代文明交织着生长?在这些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整部绚烂的中华文明史。只有跨过历史的长河,重历一遍文化迁移、文化同化、文化融合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答案,才能懂得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语言该归于何处......   

【作者系宜宾学院 文艺学部21级2班 学生】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