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杨通荣(四川罗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浩瀚长河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犹如天上的繁星照耀着中华大地,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所以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
什么叫文化?通常是指非物质形态的或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精神产物,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等。文化也有一种解释叫做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总和。文化具有普遍认同、共同遵守、因因相袭、稳定传延、发展创新的特征。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它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工具。通过文化传承与学习,个体能够获取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知识,形成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文化也是教化的手段,通过教育、艺术、宗教等方式,塑造个体的品德、情感和行为规范,促进个体的多方面发展。
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将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的纽带,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向心力。此外,文化还能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文化的滋养下,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激发,新的思想、技术和艺术不断涌现,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文化也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源泉,通过树立榜样、弘扬精神等方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勇于探索。
文化是人类交流的媒介,通过语言、艺术、科技等多种形式,不同文化之间得以相互了解、学习和借鉴。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推动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共融性。同时,文化的传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影响力。
文化具有适应环境、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面对社会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文化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同时,文化也能通过其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不仅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文化是社会群体共同缔造与共享的精神财富。其显著特点为广泛的共享性与群体性,它在社会成员的交往互动、信息传递中得以广泛传播与稳固维系。文化犹如一套无形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规范体系,深刻塑造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是构建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力量。
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持续演进与变迁。具有鲜明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既忠实地承载着往昔岁月的珍贵记忆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因政治格局的更迭、经济形态的转换、科技发明的推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深刻变革。
各民族皆拥有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与精神特质。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犹如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涵盖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民俗风情等诸多层面。
地理环境的差异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局限性与环境适应性特点,地理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物产资源等犹如一双无形的巧手,精心塑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文化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它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与时代适应性特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会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状况、社会思潮以及政治氛围等因素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
世界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多元性景观。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各具千秋,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其特点为丰富性与差异性并存,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
文化在代际之间实现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具有稳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特质,通过家庭、学校、师徒传承、社会习俗传承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将文化中的技艺技能、知识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珍贵财富完整地传递给后代子孙。
文化在传承的根基上始终保持着创新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具有突出的创造性与变革性特点,创新的源泉既来自文化内部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也源于外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互鉴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与挑战。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使“人”与“文化”形成了有机结合,互为作用,共同推进“人”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化文化,一要文,二要化,否则就不是文化。
对于一个人来讲,有文化的人叫文化人,没有文化的人叫野蛮人。
对于文化人来讲,当然不是以认不认得字为标准的。有不认得字的文化大师,也有认得字的野蛮人。比如慧能大师就是认不得字的文化人代表,而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庆父就是认得字的野蛮人代表。
那么,是不是说文化就与社会无关呢?当然不是。文化文化,就是思想理念社会化,就是先进政治政权化。一些文化大师看似都是个人特质的文化,而其则是远远高于社会现实水平的。
如果一个文化大师的文化特质脱离了社会,他还能成为大师吗?正是因为全社会需要他的文化,他才是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文化大师。最终这个文化大师的文化,也许会在社会运动的推动下,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理念,政治化而成为时代的正统文化。
社会上还是大有不懂文化甚至轻视文化的现象存在,他们极度奉行务实主义,他们只愿意追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认为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仅仅起到装点形象的作用而已。殊不知,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之一,另一个发动机则是生产力。
马克思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交替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说文化与生产力的交替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就是文化,生产关系是通过文化缔结的,再通过法律来维系;二是文化运动几乎等同于社会运动,而社会运动是活的生产关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三是文化的剧烈运动必然导致社会的剧烈运动,而文化运动代表了民心,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从当前形势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很难持续,资源优势、人口红利渐渐丧失,靠国家投资、外向贸易带动起来的增长缺乏后劲,而制度缺陷成为根本的制约。生态危机、食品安全、社会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重要的是,无论在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在个人世界,都存在严重的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理想,个人没有了精神安顿与灵魂家园,那么这种文化的危机、人心的危机乃是所有社会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有人说,解决一个社会问题,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即:技术的、制度的和文化的层面。而越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越需要在文化层面解决,只有在文化层面解决问题,才是最深刻、最根本的。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年轻人,更加需要学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顺应适应时代需要求,做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旗手和文化巨匠,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用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造福于中华民族。
科学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技能和才华,可以促进文化的提升,但科学技术本质上不是文化,而掌握科学技术的又是有文化的人,其对社会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巨大。因此,作为老科协会员的我们,更应该、也更有责任将文化在科技领域中的助力作用发挥得更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推进中华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作者系四川德阳罗江区老科协会员)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